内容提要:
李振澜老师参加了新中国的第一届高考,考入新疆大学俄语系,79年调回四川,直到退休前一直是西南民族大学的俄语教师,退休后在四川师范大学教过一段时间的汉语言文学。相信跟李老师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算不得有大起大落的传奇身世,顶多算作是历经了国家几十年风雨涤荡
李振澜老师参加了新中国的第一届高考,考入新疆大学俄语系,79年调回四川,直到退休前一直是西南民族大学的俄语教师,退休后在四川师范大学教过一段时间的汉语言文学。相信跟李老师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算不得有大起大落的传奇身世,顶多算作是历经了国家几十年风雨涤荡的普通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卑微缩影,然而在他们身上,却有着最动人的对生命的热忱追求。
李老师还记得自己被通知该退休时心里的那个失落感,就好像一辆加足马力的赛车正想在广阔的自由天地驰骋一趟,却被硬踩了一脚刹车。作为曾在文革中被荒谬的政治乱局耽误的一代知识分子,好不容易盼来了在学术上大干一番的机会,却很快因为年龄的限制而不得不离开社会的大舞台,青年时被压抑埋没的热血干劲自是由不得年龄喊停,退休后的李老师依旧热乎忙碌着。他说自己是个闲不下来的人。
94年退休后,李老师作为西南民大玉林生活区退休组的组长,每月都会组织片区内的100多位离退休员工到郊外的农家乐玩玩聚聚,哪家有什么需要有什么困难,他也会去协调解决。
因为李老师62年曾在新疆的文工团做过编剧、导演,有一些舞台经验,所以去年学校老年大学里一支50余人的精英合唱队邀请他担任艺术指导,李老师欣然接受。在老年大学每个课程周,李老师都会跟合唱队排演一次节目,不亦乐乎。
说起来,李老师退休后投身最多的还是文字工作。03年,在国家民委、西南民大老干处的支持下,一本取名《老同志之友》的内刊出现了,李老师任主编。李老师无不自豪地说,“在成都市高校里头,我们这本杂志可谓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广受认可的。”《老同志之友》的稿件全由西南民大的退休教师提供,经李老师等编委会的成员审稿、筛选,每年出刊两期,内容均围绕老年朋友的生活展开,兼顾了相关政策的宣导、人文思想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展现,给老同志们创造了一个倾诉与展望的平台。李老师自身很喜欢文学创作,平日里常写一些诗歌、散文发表其上,文章最后附上的就是李老师为纪念自己将至的金婚而作的诗。如今,李老师打算把过往写下的诗歌、散文连同对应的照片一起,装订成集,取名《笑迎夕阳》。
作为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一代知识分子,李老师跟千万个有着同样背景的人一样,虽算不得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但也注定一生走得不平坦。正是想用文字纪念这种平凡中的不平坦,也用文字激励当下的年轻人乐观进取、奋发图强,好给后代们留下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李老师在95年到99年,花了4年时间创作出了50万字的自传体小说《足痕》,底稿一直小心珍藏至今。令李老师欣喜地是,按计划这本尘封多年的小说将在本月初由西南民大的出版社印出,虽不是正式发行,但用作亲朋好友间传阅也是颇有意义的。李老师说,作为历史洪流里的一个小人物,也曾经历诸多坎坷,但自己始终是乐观积极的。走过的路,不管甘苦,都不必多回头,还是多展望未来的好,积极上进的好。我的座右铭就是“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人就不老。”(配多图)